美国对华关税飙升至145%,中国农资行业该如何破局?
★

近日,国际贸易格局剧烈震荡,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华商品关税加征至145%。作为反制措施,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加征至125%。
面对关税风暴带来“危”与“机”
中国农资行业该如何破局?

短期挑战:成本与供应链压力
相关数据显示,美国并非中国农资出口的主要市场,中国肥料出口以亚洲为主,其次是南美洲,其中印度占比超20%。受近年贸易摩擦影响,部分农药企业已将出口市场从美国转向巴西、印度、东南亚等地,目前巴西占中国农药出口总量的25%以上,其次是澳大利亚、印度、阿根廷等国家。
尽管中国对美出口农资占比降低,但部分高端农药、特种肥料仍依赖美国进口,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源,可能引发供应链波动。中国对美国进口的农药、化肥等农资产品加征关税,进口成本提高,可能导致部分依赖美国进口农资的相关产品价格上涨。
长期机遇:倒逼自主可控与产业升级
种植业需求扩张,农资内需提振
中国对美农产品加税后,国内大豆、玉米等作物进口量预计减少,将刺激本土种植业发展。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要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。政策推动下我国种植面积持续扩大,将带动种子、化肥、农药需求增长。
技术驱动产业升级
为应对粮食安全挑战,育种技术的应用将提速。政策层面,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支持种业振兴,相关研发补贴和审批流程优化或进一步落地。此外,农机智能化、绿色农药研发等领域也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。
饲料与养殖业格局重塑
关税上涨,大豆、玉米等饲料原料成本上涨,饲料原料涨价压力下,头部企业或将凭借规模化采购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。同时,国内肉牛养殖行业因进口牛肉减少迎来发展窗口,相关兽药、饲料内需有望增长。
行业应对策略: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
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化
针对高端农药、特种肥料依赖进口的痛点,企业应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核心技术,加快生物刺激素、纳米农药、新型缓释肥料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。
构建多元化供应链
企业需加速构建“去美国化”供应链,依托“一带一路”拓展海外市场,与南亚、东南亚、南美、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分散贸易风险。
激活内需市场潜力
针对西南喀斯特地貌、东北黑土地、西北旱作区等不同生态区域,开发专用肥料与植保方案,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争取相关政策支持
通过行业协会凝聚企业诉求,向政府争取专项补贴、出口信用保险、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,缓解关税导致的成本压力。
强化品牌建设
通过严控产品质量、完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,积极参加农资展会,展示产品优势与创新特点,提升品牌知名度,拓宽市场渠道。
这场关税风暴,既考验中国农资行业的韧性,也刺激着行业“向内突破”。尽管短期阵痛难免,但从长期来看,中国农资行业或将在危机中完成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跨越。
要相信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、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完整的产业体系,正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。
END
西南农资会
西南农资博览会(简称:SAF),自始扎根西南市场(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),辐射周边省份及全国地区,同时也是中国唯一面向南亚、东南亚国际市场的农资行业盛会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将“SAF”作为发布新产品、推广新技术和服务的战略合作平台。同时也是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际采购商首选商贸交流平台。
推广农业新质新生力,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。2025第22届西南农资博览会将于8月20-21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届时将有全球近1800家企业参展,展出面积近100000平方米,预计专业观众达100000人次。博览会在历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,将再接再厉,进一步提升展会规模和质量,打造立足西南,辐射全国,连接东南亚国际市场的农资盛会,为农资行业搭建精准、高效的商贸交流平台。


西南农资博览会
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
获取更多资讯
